长寿新闻网 记者 许先彬 张申欣 李辉 陆世玲
暮春时节,迎着初升的太阳,记者来到海棠镇古林村一处高标准农田建设现场,只见一派热火朝天的建设景象:20多台挖掘机在田间作业,平土筑埂、开沟挖渠、破石修路……
今年1月以来,古林村按照“四改一化”(改大、改水、改路、改土、宜机化)的标准,在短短4个月的时间内完成1300亩高标准农田建设,有何奥秘?记者就此进行了探访。
算好“土地账” 农民权益有保障
古林村现有耕地1900亩,今年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有1300余亩。
刚接到这个任务,古林村党支部书记刘莉感到棘手,因为高标准农田建设需要打破地界,统一规划布局,统一组织实施,这涉及全村1300多户3900多人的切身利益,稍有不慎就会引发矛盾。
刘莉介绍,建设之前,他们通过召开党员代表会、村民代表会、院坝会等,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建议。经过梳理,他们发现群众最关心的是土地权益如何得到保障的问题。
“村民权益是第一位的。”刘莉郑重向大家许下诺言:在高标准农田建设前,会对每家每户的土地进行实地测量,并请村民现场监督。测量后土地面积若有新增或减少的情况,实行土地分配“同增同减”的办法,绝对不让一个村民吃亏。
记者在古林村村委会看到一本名为“古林村2023年高标准农田改造前土地面积”的花名册,上面清楚地记录着户主姓名、小地名、面积、四至边界等内容,每一个户主都在花名册上进行签字确认。“我家有一块地只有1厘地,但花名册上都记录得清清楚楚,很放心。”村民王茂清说,大家的顾虑解除了,思想通透了,都很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
算好“经济账” 村民增收有方向
“看!这一片以后主要发展稻渔综合种养,目前正在按设计图施工改造。”刘莉指着村委会前的一片地,信心满满地说,计划发展稻渔、稻虾综合种养面积300余亩,将以前的“闲资源”变成“活资产”,实现“一水多用,一田多收”。
这仅仅是古林村的一个“小目标”。刘莉介绍,1300亩高标准农田建成后,古林村将引进业主流转土地,发展高效农业、特色农业;农户可以常年在种植基地务工,挣取务工收入,加上土地租金,实现双重收入,增收有保障。
村民杨普均年近六旬,看到改造后的农田方正平整、沟渠相连、道路相通,想自己耕种自家的2亩地。当他把这一想法给村上反映后,村干部在他家附近划出2亩地的高标准农田由其耕种。“很贴心,想得很周到。”杨普均满意地说。
为何有的村民会提出自己耕种?刘莉解释说,通过实施“四改一化”高标准农田建设,把原来的“巴掌田”“鸡窝田”改造成“宝肋田”“当家田”,这样可以适宜机械化耕种,减轻农民负担,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农民收入,一举多得。
算好“民生账” 增强群众幸福感
“我们盼了10多年,终于把路修通了!”村民黄启中介绍,从土场进口到新农村的这段路全长1公里,以前这里都是大块小块的田土,没人愿意将地拿出来修路,这事就一直未得到解决,导致周边村民出行不便。
“村里一直想把这条路修通,但多年来一直苦于规划和资金问题,迟迟未能动工。”刘莉说,如今,这条路被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内容,土地、资金等问题都迎刃而解,终于帮助村民圆了10多年的梦想。此次高标准农田建设,古林村规划新修公路4公里,环村公路基本形成,到时再种上树、安上路灯,村民出行就更加方便了。
“算好‘三本账',给村民吃下‘定心丸'。”刘莉说,这就是古林村高标准农田建设跑出了“加速度”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