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寿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所 /
菩提街道 凤城街道 晏家街道 江南街道 渡舟街道 新市街道 八颗街道 长寿湖镇 云台镇 葛兰镇 但渡镇 领封镇 云集镇 双龙镇 龙河镇 海棠镇 洪湖镇 石堰镇 万顺镇
当前位置:首页 > 长寿新闻 > 正文

我区全力筑牢防汛抗旱“安全屏障”

发布日期:2023-05-04 14:41

今年入汛以来,我区高度重视防汛抗旱工作,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全面备汛,突出重点,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从严从实从细做好防汛备汛各项工作。


会商调度,形成强大合力。调整充实防汛抗旱指挥机构成员,按照“每月常态会商、汛期每周会商、临灾及时会商、灾中加密会商”原则,强化部门联动、区域联动,健全联合会商和统筹调度机制,明确各级各部门职能职责,安排部署值班值守、巡查监测、防灾抢险、疏散救援、应急储备等各项措施,切实形成防汛减灾强大合力。


长效监测,精准研判预警。建立气象、水利、规资、应急等部门联合预警机制,对气象、水文、地质灾害情况进行动态监测研判,组织进行会商研判,及时预警预报,将信息传递到街镇、到村居、到户、到人,做好巡查排查、信息报送、险情处置等各项工作。


全面排查,加强隐患整改。按照“全面排查+重点排查”的方式,对防洪薄弱环节、山洪灾害危险区、水库等开展拉网式、全覆盖隐患排查。


强化保障,提升应急水平。开展“战汛-2023”防汛抗旱系列演练,储备防汛抗旱救援装备3000余台(套),建立区专业救援支队、街镇各大队108人,共同训练、协同作战。


强化应急值守,做到有备无患。严格落实汛期值班制度,领导班子成员24小时带头值守,所有人员汛期保持手机24小时畅通,全面做好应急调度工作、抢险救援工作。同时,要求各应急抢险队伍进入汛期战时状态,做到防汛工作有备无患。


区防办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坚持问题导向,做好隐患排查,以临战状态严格值班值守,全力保障汛期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记者 曹丽华


<<<知识链接


这些防灾减灾救灾知识要熟记于心


防汛抗旱知识


(一)平时多学习一些防灾、减灾知识,养成关注天气预报的科学生活习惯,随时掌握天气变化,做好家庭防护准备。


(二)密切关注汛期的洪水情报,服从防汛指挥部门的统一安排,及时避难。


(三)地处低洼地的居民要提前准备沙袋、挡水板等物品,或砌好防水门槛,设置挡水坝,以防洪水进屋。


(四)家中常备可以帮助安全逃生的物品,并在汛期到来前检查其性能是否可供随时使用。


(五)降雨等级:按24小时降雨量标准,0~9.9毫米为小雨;10~24.9毫米为中雨;25~49.9毫米为大雨;50~99.9毫米为暴雨;100~249.9毫米为大暴雨;250毫米及以上为特大暴雨。


(六)旱灾:指干旱对农业生产、城乡经济、居民生活和生态环境造成的损害。主要表现为因旱造成的饮水困难、作物受旱。


抗旱知识

1.兴修水利,发展农田灌溉事业;

2.改进耕作制度,改变作物构成,选育耐旱品种,充分利用有限的降雨;

3.植树造林,改善区域气候,减少蒸发,降低干旱风的危害;

4.研究应用现代技术和节水措施,例如人工降雨,喷滴灌、地膜覆盖,以及暂时利用质量较差的水源,包括劣质地下水、海水等。


森林防火知识

(一)不准在荒山、林地、林边内烧田埂、田坎杂草和枯萎作物秸秆。

(二)不准在荒山、林缘林内点火把照明。

(三)不准在荒山、林缘林内吸烟丢烟蒂火种。

(四)不准在荒山、林缘林内烧炭、烧火土。

(五)不准在荒山、林缘林内上坟烧香纸、燃放鞭炮。

(六)不准在荒山、林缘林内生火煮饭、生火取暖。

(七)不准在荒山、林缘林内烧草山、毁林烧荒开垦。

(八)不准在荒山、林缘林内用土制火枪狩猎和烧火、驱蜂、驱兽。

(九)不准进入荒山、林缘林内玩火。

(十)不准携带火机、火柴、易燃易爆品进入林区。

发现大火袭来且人力无法控制时,要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迅速转移到安全地带,避免发生人员伤亡;到达安全范围后,及时向街镇人民政府报告或拨打“12119”森林火警电话报警。


地质灾害防护知识

在泥石流多发地区建新房,一定要选择安全地带。当地群众要随时注意灾害预警预报,选好躲避路线,避免地质灾害发生时措手不及。

(一)在沟谷内逗留或活动时,一旦遭遇大雨、暴雨要迅速转移到安全高地,不要在低洼的谷底或陡峻的山坡躲避、停留。

(二)留心周围环境,特别警惕远处传来的土石崩落、洪水咆哮等异常声响,这很可能是即将发生泥石流的征兆。

(三)发现泥石流袭来时,要马上向沟岸两侧高处跑,千万不要顺沟方向往上游或下游跑。

(四)暴雨停止后,不要急于返回沟内住地,应等待观察一段时间。


极端天气防范知识


高温天气

当一天的最高气温达到或超过35℃时,就叫做高温天气。如果连续几天最高气温都超过35℃,常称之为“高温热浪”天气。


1.尽量避免在高温时段进行户外活动,高温条件下作业的人员应缩短连续工作时间。


2.对老、弱、病、幼人群提供防暑降温指导,并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3.注意防范因用电量过高,以及电线、变压器等电力负载过大而引发火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