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寿新闻网 记者 曹丽华
初夏时节,行走在田间地头,记者看到,昔日不规则的农田变成“田成方、林成网、渠相连、路相通、旱能浇、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绿油油的水稻生机勃勃,绘就了农业发展好风景。
农田的变化,正是近年来我区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一个缩影。提到高标准农田建设,就不得不提到这样一群为了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农技员。区农业发展服务中心乡村振兴科科长孟玉山就是其中一员。
一、潜心研究,让高标准农田提质增效
今年37岁的孟玉山,2012年从西南大学研究生毕业后,来到长寿工作。怀揣着对农业农村的那份情感,他立志把所学专业特长,充分运用到农业发展工作中。自工作开始,他便投身于我区高标准农田建设中,日复一日,在田间地头忙碌奔走,为我区高标准农田建设贡献青春和力量。
“建设高标准农田就是守住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孟玉山说,相较于传统农田,高标准农田具有土地平整、集中连片、设施完善、土壤肥沃、抗灾能力强等特点,能够满足现代农业生产与经营方式需要。为此,自参与这项工作以来,他深入田间地头,常常加班加点。为了农业发展,他付出再多,都无怨无悔。
“最开始那几年,群众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知晓度低……”孟玉山说,为了得到项目区群众的支持,他时常奔走在乡间,以院坝会的方式开展宣讲工作;为了能够管好项目,了解工程施工程序和技术问题,他主动申请吃住在施工现场,指导每一个项目。如今,孟玉山已从一个建筑项目“门外汉”变成了工程专家。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孟玉山和同事多年的努力下,我区在全市率先探索将亩均投资标准提高到3000元;建立了覆盖项目经理—监理员—施工员—现场代表四级网格化监管体系,实现了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全过程动态跟踪、实时监管,我区成为全市率先实现高标准农田“互联网+”实时监管的示范区县;推行“整村推进、建用并重”,取得项目区土地整治面积占全村耕地面积90%以上……
“没有建设高标准农田以前,沟渠排水不畅,田埂也很窄。现在田成块,路成型,可以机械化作业,效率高很多。”万顺镇院子村种植大户汪明东高兴地说,去年院子村实施高标准农田改造,科晟达生态农业公司流转土地500亩,不仅把曾经的荒地利用起来了,还带动了当地村民到基地打工,可谓一举两得。
截至目前,孟玉山参与建成的高标准农田达30.35万亩,新增耕地约1万亩,创造占补平衡资金5亿元。
二、践行使命,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
孟玉山还创新实施乡村振兴项目投资奖补,牵头制定优化乡村振兴重点项目投资奖补政策,兑付2021年度重点项目投资奖补资金1683万元,撬动社会资本投入乡村振兴2亿元,有效解决乡村振兴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全力争取政府债券资金项目投入,通过积极策划包装农业农村领域重大项目,2022年以来,争取到政府债券资金1.3亿元,正在申报政府债券或金融资金20亿元,进一步扩充了乡村振兴“资金池”。
“五谷丰登离不开风调雨顺,更离不开农业科技的支撑。”孟玉山深知科技对农业的重要性,为此,他长期与科研院所联系、合作,多次邀请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到田间,指导农民寻找新的增收途径。联系西南大学油菜资源研究团队,引进其培育的油用型、菜用型特色油菜新品系进行生产示范,助推粮油新品种和相关农技知识推广普及。
基层农业工作充满艰辛,自然环境的难以预知和调节,生产培育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不管刮风下雨都要尽力解决。早出晚归,风吹日晒,作为一个年轻人,孟玉山的脚步坚定且踏实。“农业技术推广,任重道远。”孟玉山说,将不断增强业务本领和服务本领,用实际行动践行基层农业科技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和光荣职责,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