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寿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所 /
菩提街道 凤城街道 晏家街道 江南街道 渡舟街道 新市街道 八颗街道 长寿湖镇 云台镇 葛兰镇 但渡镇 领封镇 云集镇 双龙镇 龙河镇 海棠镇 洪湖镇 石堰镇 万顺镇
当前位置:首页 > 长寿新闻 > 正文

【创建全国健康促进区】 热浪来袭,这份高温天气防护指南请收好!

发布日期:2023-08-10 08:52

长寿新闻网 记者 骆英

【编者按】眼下,气温越来越高,高温天气对人的身体有不少危害。如何进行科学防护,预防和降低高温热浪对人的健康危害?本期一起来了解一下。


最近,日气温在35-39℃之间,局地可超过40℃。那么高温天气对人体有哪些危害?如何避免伤害?


》》》高温对人体有哪些危害?


1.高温直接引起的疾病


在高温条件下,高温直接引起的疾病包括中暑和精神性神经障碍。


(1)中暑

中暑是高温环境下由于热平衡和水盐代谢紊乱引起的一种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热致疾病。


(2)精神性神经障碍

精神性神经障碍又名热疲劳,是指高温环境对情绪、工作能力、技术效能产生的不良影响。


2.高温诱发的疾病


在高温环境中,由于人体处于热应激状态,交感神经兴奋,大量出汗,血液粘稠度增加,心血管系统处于高负荷运行状态,消化系统功能减弱,从而引起原有的疾病加重,如血压在受热早期和晚期的剧烈变化,可诱发心脏疾病,出现冠心病等;血液粘稠度增加可引起血栓从而出现脑卒中;消化系统减弱导致人体负营养状态而使原来的器质性疾病进一步加重。


(1)热伤风

夏天气温高,人体代谢旺盛,能量消耗较大,而炎热又常使人睡眠不足,食欲不振,人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开始下降,加之过于贪凉,如直接吹风扇或空调,导致病菌、病毒乘虚而入,从而引起伤风感冒。


(2)热中风

炎炎烈日,人体出汗较多,而老年人体内水分比年轻人少,加上生理反应迟钝,所以容易脱水,脱水会导致血液粘稠,对患有高血压、高血脂或心脑血管病的老年人来说无疑是“火上浇油”,输向大脑的血液受阻变缓,发生中风的几率增高。


(3)腹泻

腹泻与饮食不当有很大的关系,高温高湿的天气会促进细菌繁殖和生长,食物容易腐烂,如果饮食不注意,便会发生腹泻,尤其是儿童或婴幼儿。


(4)心理疾病

由于高温影响,大约有16%的人会出现情绪和行为异常,特别是中老年人。这种情况的发生与气温、出汗、睡眠时间和饮食不足有密切关系,当环境温度超过30℃,日照时间超过12小时,湿度高于80%时,气象因子对人体下丘脑的情绪调节中枢的影响明显增强,情感障碍发生明显增多,加上出汗多,人体内电解质代谢障碍,影响大脑神经活动,从而产生情绪和行为方面的异常。


3.高温严重可致死亡


高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有的直接导致疾病,有的间接影响原有疾病,或影响人的情绪和神经系统,而最严重的后果则是导致死亡。


高温作为一种气象因素,本身就可以直接导致人出现重症中暑而死亡,可以作为诱发因素,使本身患有某些严重器质性疾病的病人病情加重而死亡;此外,高温引起人的神经功能减弱,导致事故发生而引起死亡,甚至高温条件下人的行为适应活动,可导致行为改变而出现危险的行为因素导致死亡。


》》》环境温度与人体生理活动密切相关


人体最舒适的环境温度在20—28℃之间,最理想的温度是15—20℃,此环境中人的记忆力强,工作效率高;温度在4—10℃时,发病率较高,在4℃以下时,易生冻疮,发病率更高。环境温度高于28℃时,人们就会有不舒适感。


温度再高就易导致烦躁、中暑、精神紊乱。在30℃时,身体汗腺会全部投入工作;气温高于34℃,并伴有频繁的热浪冲击,还可引发一系列疾病,特别是心脏、脑血管和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上升,死亡率明显增加。37℃以上的高温对人体的蛋白质有一定的破坏。若人体温度达到40℃以上,生命中枢就会直接受到威胁。


》》》怎么避免高温天气的伤害


1.减轻劳动或运动强度。根据高温天气调整作息时间,避开一天中气温的最高时间段,进行户外工作或者运动。


2.多喝水,但口渴后不宜狂饮,应适当补充些淡盐(糖)水,因为大量出汗后体内盐分丢失过多,不及时补充盐分,易使体内电解质比例失调,导致代谢紊乱。最好是温开水、绿豆汤或含电解质的饮料。


3.采取必要的防晒措施。需要外出尽量戴太阳镜、遮阳帽或使用遮阳伞,穿着透气、散热的棉、麻或真丝面料衣服。


4.保持充足睡眠。充足的睡眠,可使大脑和身体各系统都得到放松。睡眠时注意不要躺在空调的出风口和电风扇下,以免患上空调病和热伤风。


5.不宜大量饮酒。人体受气温影响极易积蕴湿热,若大量饮酒,更会助热生湿,无异于火上浇油。


6.饮食不宜过于清淡。人出汗多、消耗大,应适当多吃鸡、鸭、瘦肉、鱼类、蛋类等营养食品,以满足人体代谢需要。


7.午睡时间不宜过长。午睡时间过长,中枢神经会加深抑制,脑内血流量相对减少会减慢代谢过程,导致醒来后周身不舒服而更加困倦。


》》》重点人群如何做好防护?


针对高温热浪引发的健康问题,国家疾控局日前发布《高温热浪公众健康防护指南》,儿童、孕妇、老年人等敏感人群,以及患有呼吸系统疾病、肾脏疾病、糖尿病等慢性基础疾病的患者需要格外注意。重点人群如何做好防护?一起来听听专家怎么说。


专家提醒,人体出汗较多,血液粘稠,糖尿病、甲亢等内分泌病人需要及时补水,一天补充的水分在2500毫升左右,要定期监测身体各项指标。


区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刘娇介绍,如果是甲状腺(疾病)早期,比如在4个月之内的(患者),一般还是强调每一个星期查血常规,每两个星期查肝功能,每三个星期查甲状腺功能。


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要注意睡眠、平稳情绪,避免冷热环境突然交替诱发血管问题。随着发病年龄逐渐年轻化,即便是中青年患者也要注意监测血压。区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陈万介绍,不是说所有的心血管疾病都会胸痛,有时候症状不典型的还是要重视,比如胸闷心慌甚至是乏力这些一系列的症状。


眼下是儿童流感的高发季节,感染流感病毒后通常鼻塞、流涕等上呼吸道症状较轻,高热、头痛、乏力等症状较重,且发病后可出现肺炎、心肌炎、中耳炎等并发症,提醒家长注意保持孩子的手卫生、保持居所清洁通风。


对于老年人以及长期伏案工作的群体,提醒大家空调温度设定尽量不要低于26℃。区医院老年科医生王鹏介绍,空调开得太低,会有中医的风寒湿邪入侵,其实是关节囊、韧带这些部位的水肿,关节囊、韧带不只是这些大关节会有,颈椎腰椎这些小关节其实更常见。会有又酸又困又沉的感觉,会导致周边的肌肉痉挛,如果原来有神经压迫、头疼头晕,这些都会加重。


》》》户外作业人员如何预防中暑?


热浪滚滚,户外作业人员,仿佛在蒸笼中炙烤。区医院急诊科医生提醒,户外作业人员在高温天气下,要提早做好防暑降温准备工作。


据了解,高温预警信号分三级,分别以黄色、橙色、红色表示。黄色为连续3天日最高气温将在35℃以上;橙色为24小时内最高气温将升至37℃以上;红色为24小时内最高气温将升至40℃以上。如果出现此种天气,户外工作者应该避免高温时段作业,多在早晚工作;有关部门应注意防范因用电量过高,电线、变压器等电力设备负载而引发火灾;户外或者高温条件下的作业人员应当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注意作息时间,保证睡眠,准备一些常用防暑降温药品。


那么,对于户外作业人员来说,到底应该怎样进行防暑准备呢?


记者就此采访了区医院急诊医学科医生陈儒情,她说:“如果出现头部不适等中暑症状,应及时到医院治疗。平时要多喝水,尤其是补充盐水,防止因出汗过多引起脱水;不得不在户外高温工作时,可将凉毛巾搭在头上;饮食上要多吃清淡食物;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以去游泳池运动,避暑降温。”


她建议,高温天气下,户外作业人员要尽量穿浅色服装,戴隔热帽,中午最好能休息。随身携带一些防暑药物,如人丹、清凉油、十滴水、藿香正气水等。户外作业人员如果发生中暑,应将病人抬到阴凉通风处躺下休息,给病人解开衣扣,用冷毛巾敷在病人的头部和颈部,让病人服些人丹或十滴水,病人如果昏倒,可用手指掐压病人的人中穴,然后送往附近的医院进行治疗。


此外,要合理安排户外作业时间。尽可能将高温暴露较多的工作安排到一天中较凉爽的时间;户外作业人员应定时休息,休息应在阴凉处或有降温设备的场所进行;可在高温时段采取轮班制度,尽可能增加作业人员休息时间与频率。减轻劳动强度,放慢劳动速度,户外作业人员在上岗前和在岗期间宜定期进行常规职业健康检查和应急职业健康检查,严禁患有慢性肾病、未控制的高血压、未控制的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未控制的糖尿病、全身瘀痕面积≥20%、癫痛等人员从事高温作业。


》》》一般人群有哪些防护措施?


1.保持室内环境凉爽


(1)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室内温度较高时,可以使用降温设备降低环境温度;夜间和清晨时段可通过开窗通风降低温度。室内湿度不适宜时,可以使用除湿或加湿设备调节室内湿度。


(2)减少太阳直射。关闭朝阳的窗户或使用遮阳帘、窗帘等遮挡阳光直射。


(3)减少室内电器设备的使用。关掉不必要的灯和易产热的电器设备;防范因用电量过高,导致电线过载而引发的火灾。


2.减少室外高温暴露


(1)减少外出。尽量避免室外体力活动和户外运动;若需外出活动,尽量避免高温时段外出。


(2)注意防晒。外出穿轻便、宽松、浅色的衣服,并使用防晒用品。


(3)在阴凉处活动。尽量避免高温环境与太阳直射,宜在阴凉处活动。


(4)减少体力消耗。高温天气如需外出,应减少剧烈活动并注意及时休息,避免过度体力消耗。


3.关注身体健康


(1)准备防暑降温药品。将防暑降温药品妥善储存,身体不适时服用(以药品说明为准);若患有慢性基础性疾病或长期服用多种药物,应咨询医生。


(2)注意调节饮食。及时饮水,准备防暑降温饮品,适量冷饮,避免饮用含酒精、咖啡因以及大量糖分的饮品;少食多餐,饮食要清淡易消化。


(3)关注体温变化。及时测量体温,体温异常时可使用冷水、冰块、冰袋、冰毛巾等降温用品,对皮肤、衣服或颈后进行物理降温,条件允许时沐浴、冲凉。


(4)关注不适症状。外出随身携带解暑药品,一旦出现中暑,可用所带药品缓解症状。若出现头晕、头痛、乏力、口渴、多汗、心悸、面色潮红、皮肤灼热、体温略高于正常等中暑先兆症状,应及时寻求帮助,尽快转移到阴凉处休息,并测量体温,补充水分;若出现肌肉痉挛,应立即在阴凉处休息,并适当补充含有电解质的饮品;若不适症状持续存在,应及时就医。


(5)症状严重即刻就医。若出现皮肤灼热、意识模糊、激动、言语不清、易怒、谵妄、抽搐和(或)昏迷,即刻就医或呼叫救护车,立即在阴凉处休息,将降温用品放在颈部、腋窝和腹股沟进行降温,并测量体温,保持通风。